史上最嚴環保標準倒逼出行業領軍者
2015-06-15 點擊 0 作者: 來源:
  水污染是造紙產業飽受詬病的主要原因。在環保高標準的倒逼下,山東造紙業擺脫了臟、亂、散的局面,成為我國造紙行業的領軍者,實現環保與轉型升級的雙贏。

  
  環保高標準倒逼造紙業減排

  以秸稈制漿造紙的泉林紙業地處山東高唐縣。5月,行走在泉林紙業的污水涵養濕地,水流清澈見底,成群結隊的錦鯉在水草間穿梭,不時有水鳥從蘆葦叢中驚起。這樣的景象,20年前卻難以見到。“一家企業污染一條河?!鄙綎|省造紙行業協會理事長王澤風說,上世紀80年代,山東省造紙廠超過1000家,產能普遍只有三五萬噸。生產麥草漿的高污染廢水不經處理直接外排,導致河流黑水泛濫,臭不可聞,很多河流魚蝦死絕。

 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,山東加大對造紙行業的環保執法力度,倒逼紙企加大環保投入。同一時期,山東大規模關閉污染較大的小造紙、小草漿企業,發展廢紙漿和商品木漿。

  2003年,山東省率先發布造紙工業水污染物排放地方標準,啟動以環境標準倒逼“兩高”行業轉變發展方式的新思路。這一標準采取逐步加嚴的辦法,到2010年全省所有企業執行統一污染物排放標準,即COD(化學需氧量)重點保護區執行60mg/L、一般保護區執行100mg/L,遠遠嚴于原國家標準。王澤風說,環保標準的提高產生兩大效果:一方面,大型造紙企業紛紛加大在環保設施上的投入,污水處理標準遠高于同行業企業;另一方面,大批排放不達標、管理水平低的中小企業被關停,產業集中度逐年提高。

  治污中找到轉型升級路

  環保高標準的步步緊逼之下,山東省一大批造紙企業倒下,也有一批企業不斷加大環保投入力度,促進企業轉型升級以適應日益收緊的污染物排放標準,并由此生機勃發。

  國內最大的新聞紙生產商華泰紙業1999年從德國引入第一條新聞紙生產線,當時接近5億元的成本,對華泰紙業是不小的投入。華泰紙業總工程師張鳳山說:“當時考慮的因素是這套設備使用廢紙制漿,排放COD濃度低而且耗水少,能很大程度減輕原料和環保壓力。”事實證明,新設備環保效果好,經濟效益同樣出色。隨后,華泰集團又斥巨資引進三條生產線,一舉奠定國內新聞紙“龍頭老大”的地位。

  “以前做環保是負擔,現在做環保掙錢?!比旨垬I副總經理賈明昊說,泉林紙業通過自主創新,不僅成功解決秸稈制漿和造紙的污染問題,還從中找到“變廢為寶”的新商機。

  “我們改進了蒸煮工藝,提取秸稈纖維素的同時,對秸稈木質素進行磺化降解,產生黃腐酸肥料,使傳統制漿‘黑液’有了更高的利用價值?!辟Z明昊介紹。

  環保何以成為轉型催化劑

  以環保促轉型,是山東省擺脫造紙業“臟、亂、散”局面、躍升為中國造紙業最強省的“秘訣”。

  年漿紙產能超過400萬噸的太陽紙業是中國造紙業龍頭企業之一。太陽紙業董事長李洪信說,沒有嚴格的環保標準,就沒有今天的山東造紙業良性發展的局面。他說,山東省的環保標準讓山東省造紙業實現優勝劣汰,既避免了“劣幣驅逐良幣”,又為積極治污的企業騰出了大量的市場空間,讓市場實現了良性發展。

  “提高環保標準不是將企業逼進死胡同,而是倒逼行業鳳凰涅槃的有效舉措。”王澤風說,回顧山東造紙業的發展,環保是重要的動力。他說,在環保壓力下,山東造紙企業改變了粗放發展、要效益不要環境的模式,通過引入新設備、研發新工藝、發掘新產品來降低污染物排放水平和生產成本,最終實現了“金山銀山”和“綠水青山”的兼顧。

  如今,山東造紙行業已從“資源—產品—污染排放”的傳統增長模式,轉變為“資源—生產—廢物利用—資源再生”的良性循環,中水回用、固廢回收等技術在山東省造紙企業中使用普遍,以泉林為代表的一批造紙企業已成為資源綜合利用的典范。

作者:佚名  來源:中國水網